Saturday, July 01, 2023

願天下眷屬終成有情人

記得那年,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唸本科,主修電機電腦工程。在一個課程的第一天,龐大的演講廳裡,每排階梯都坐滿了學生。靠近左側門而坐的我,正忙著抄筆記。忽然,右邊側門打開,有位黃皮膚、黑頭髮的東方人走了進來,目中無人地、從右邊走到左邊,在正講課的教授身後走過,再上三級臺階,越過幾個同學,在唯一的空位坐下。他的臉乾淨方正但濃髮過耳,身穿白黃棕三色花襯衫,白色喇叭褲。究竟是男還是女?

下課鈴響,同學T君從後面追上,問我分組做項目的事。忽然,剛才那位老兄走近。原來,是T君朋友的哥哥,即將碩士畢業。這就是我與丈夫(主中)的初次邂逅。

四人小組成立,初次相約在主中的I-House宿舍大廳討論。忽然,有位長髮女孩翩然走來擁抱他,我心一沉。幸虧,她是主中的大姊。項目完成,期末考剛過,主中就正式和我約會。

那時我從香港來美國留學才兩年,與白人老太太同住,免費食宿。而主中則在十五歲時,就隨父母從台灣移民到美國,在三藩市唸高中,在柏克萊唸大學,對英語、環境、文化都很熟悉。有他關心我、尊重我、傾聽我不甚流暢的英語,我感到不再孤單。何況他每天來電話,開車接送我上學,週末請我吃飯,遊覽灣區名勝,還把他姐妹的雜誌、瓊瑤小說借給我看。交往一個月,頭一次在餐館與他父母見面,看到五十多歲的兩人牽手而來,多麼令人嚮往!

研究院畢業前,主中已找到全職工作,眼看快要聚少離多。有天,他在電話中冒出一句:「假若凡事順利,我想娶你。」我順口回答:「我可不會煮東西喔!」他說:「沒問題,每天上館子。」這樣,約會僅三個月,我們就在暑假期間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婚後我搬進他上班地點附近的小公寓,有了自己的小天地!不善烹飪的我,每天預備美式早餐,三文治午餐,還花幾個鐘點弄我那幾味「拿手」中國菜。

有一晚,我鼓起勇氣問:「好吃嗎?」 

他的靜默讓我吃驚。半晌終於開口:「好……吃。但可否多換一些口味?」

不夠好嗎?不是說不用煮嗎?我的心掉到谷底,眼淚往肚裡流。怪不得媽媽常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男人都不可靠。」

難道他忘了?我在「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祖母不滿意媽媽連生兩個女兒,後來爸爸有了外遇,生下私生子而納妾。為了替媽媽爭氣,我這老二發憤圖強,獨立、不服輸、凡事靠自己,直至遇見他。

次年三月,我大學畢業,也成為工程師。我們拚命賺錢,在職場上步步高升,夫妻感情卻愈加疏遠。

幾年後兒子誕生,我們常為教養獨生子而意見不合。在公司我得人敬重,一回家就覺得自己無用。每次帶兒子買玩具回來,他嚴肅的臉就像在控訴我浪費、寵壞孩子。等不及他開口,我便先發制人:「錢是我賺的,喜歡怎麼花就怎麼花!」

主中一貫冷靜對待,避開衝突,逃離戰場。他愈不吭聲,我聲音就愈大,如此惡性循環。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變成「矽谷工作狂」。午夜夢迴,覺得人生沒意義。結婚已十三年,兒子也快六歲了,難道除了離婚,別無他法?

感謝上帝!在絕望中,我遇到救主耶穌,1989年歸入基督名下。衪無條件的愛解開我「被人欺侮」的心結,醫治我的焦慮和懼怕,我興奮地每週數次參加聚會。幾個月後,主中很嚴肅地跟我攤牌:「你說得救,我不管你。從前猛跑公司,現在還猛跑教會,根本不理我和兒子。從前是工作狂,現在是教會狂!……」

原來主中已預備跟我大吵一頓。不料,我絲毫沒打岔,耐心聽他說完後含著淚說:「你說的對。我沒有顧念你們的需要,實在太自私了。令你氣忿、失望,我真的對不起你們,求你原諒。」如此,我們又重新溝通。

當我順服上帝,改變自己,用同理心去了解、接納和尊重主中,才發覺他一直默默地愛著我。為了保護我免入邪教,他陪我到教會;為了弄清楚我信什麼,他把聖經從頭到尾讀一遍。他和兒子很快相繼成為基督徒,讓我看到上帝的作為是何等奇妙!

不武裝自己,不避開衝突,用同理心傾聽,分享彼此的觀察、想法、感受、需要和心願,讓我倆更為親密,身教也成為兒子的祝福。主中支持我在1995年放棄主管職位,做了全職媽媽。數月後還鼓勵我到神學院進修,結果1998年畢業, 2003年成為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我創辦的Parenting ABC,還是主中取的名字呢!

神的愛改變人生。轉眼已結婚幾十年,兒子也成家立業,養兒育女。誰能預測我倆會成為牧師與師母呢?一路走來,有高山、有低谷,還是心連心、手牽手,完全是神的恩典。夫妻衝突,在所難免,願天下眷屬終成有情人。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又藉著他,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馬書》五章1-5節)

本文原載於2023年7月《號角月報美西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