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6, 2024

不要為明天憂慮

從本質上講,擔憂是一種有用的反應,可以幫助我們透過建設性行動來預測並避免危險。但很多時候,憂慮會變成一個無止盡的循環,讓我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和行動表現,並對我們的身體系統造成壓力。做做下面的自我測試,看看你處理憂慮的能力如何。

1. 在每個認識我的人看來,我總是自信且無憂無慮的。其實,那是我把擔憂留給了自己,因為不想因分享自己的擔憂而給任何人帶來負擔。

2. 我寫下我的恐懼和擔憂。這似乎剝奪了它們的一些力量。寫完之後,創意十足的解決方案似乎就出現了。

3. 晚上我會在床上躺兩三個小時,擔心不已,只希望能重新入睡。我一直覺得很累。

4. 與家人、朋友、教會、鄰居、組織等交往,讓我感覺自己是比我自己更大的東西的一部分。當我把注意力從內轉向外時,我的擔憂似乎就消失了。

5. 當我發現自己擔心時,我會站起來走動。行動似乎緩解了我的焦慮,讓我有了更好的視角。

6. 當我感到緊張和害怕時,真正對我有效的是長時間散步、跑步或騎自行車,或去運動。似乎當我運動得越多,我的擔憂就越少。

7. 當我的憂慮無限循環時,我知道是列出感恩清單的時候了。專注於我感激的事情就像徹底擺脫我的憂慮一樣。

8. 我的憂慮似乎無端而來,也無法控制。當我陷入困境時,我感覺無法想出任何解決方案。

9. 我主要擔心的是那些實際上發生的可能性很低的事情,例如破產、死於飛機失事、被解僱等等。

10. 我不會讓夜間的想法阻礙我入睡,而是專注於身體感覺,例如床單的感覺和身體的溫暖。

11. 我盡量在擔憂剛開始時就抓住它。然後我會花一些時間放鬆、深呼吸並再次集中注意力。

12. 當我沉浸在憂慮的思緒中時,我會有但很少注意到的身體感覺,例如心跳加速、出汗和顫抖。

13. 我的擔憂越重複,看起來就越有說服力。

14. 我擔心別人,因為我不太相信他們能照顧好自己。

15. 當我擔心某件事時,我會採取行動。然後我放手,相信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一切。

將憂慮轉變為好奇,會帶來好奇心和行動的可能性,而不是恐懼和停滯不前。考慮「會發生什麼?結果會如何?我該如何行動才能使事情達到最好的結果?」是人之常情。但不要因為擔心可能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事情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主耶穌知道你我的需要,祂也接納我們會有憂慮,請聽祂的教導: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馬太福音》六章25-34節) 

上文原載於2024年9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