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01, 2025

當我們同在一起

童謠《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歌詞是:「當我們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你對著我笑嘻嘻,我對著你笑哈哈,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年幼時,我們或許未能完全明白「同在」的意義,卻早已在無形中體會、甚至渴望那種單純而真摯的快樂——有人陪伴,同笑與同行。那麼,長大之後呢?

「完美聯合」的神話

故事總是這樣開始的:兩個人墜入愛河,從此形影不離,一起走、一起做所有的事。他們被視為天作之合,興趣、價值觀完全一致。如果他們分開太久或各自社交,旁人甚至會懷疑他們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這就是「聯合的神話」,兩個人必須融合成一體,個體性從此消失,彷彿只有「我們」,不再有「我」與「你」。然而,這樣的故事其實暗藏危機,往往導致與親密相反的後果:一方因感到壓迫而退縮,另一方則感到被冷落與拒絕。於是,一場「若即若離」的關係拉鋸戰便展開,雙方都陷入焦慮與失望,最終常以心碎和分離告終。關於「在一起」的故事可以被重新書寫,也值得被重寫。我們不妨轉換觀點:真正的聯合不是彼此融合、合二為一,而是兩個人作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彼此承諾支持對方的成長、夢想與呼召,並同行於人生旅程中。

《自覺的愛:共同承諾之旅》的作者亨德里克斯博士夫婦(蓋伊與凱瑟琳)指出:「共同創造的關係,是指兩個人藉由充滿愛的互動,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這種承諾帶來的和諧能產生強大的能量,使彼此所做的遠超個人所能。」在這樣的關係中,雙方深刻地相互支持,幫助彼此發揮獨特的天賦。不論是親密的連結還是必要的空間,彼此的需求都能被尊重;而暢通的溝通則能讓情感、想法與渴望自由地表達,會為關係注入更多活力與熱情。

健康自由的聯合模式

你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邁向這種更健康、更自由的聯合模式:一是追求自己的興趣。 上課、參與計畫、從事創作,只因為你喜歡。當你在創意、情感或智慧上得到滋養,也會為關係注入新鮮能量;二是在婚姻之外培養純潔、健康的友誼。 不要因婚姻而孤立自己。你的伴侶未必能滿足你所有的情感需求。與朋友互動,不但能探索自我,也會帶來活力與喜悅;三是每天與自己獨處片刻。 無論是親近自然、運動、園藝、泡澡、唱歌、閱讀、寫日記、禱告或默想,這些能幫助你重新連結自己,也連結上帝;四是與伴侶共度專屬時光,建立深層連結。 愛與誠實的溝通,是讓關係蓬勃發展的關鍵。抽出時間,談彼此的內心與渴望,而不僅是日常瑣事。這種情感的連結,會成為支持你們對彼此與對世界貢獻的力量源頭。

即使努力仍傷害彼此

「自覺的愛」與「共同承諾」確實能大大改善婚姻關係。可惜的是,即使努力,有些夫妻仍會不小心傷害彼此。似乎單靠人的努力還是不夠的。真正的「自覺的愛」源自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上帝的深切認識與愛慕。而「共同承諾」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應許、一種起誓、一份神聖的立約。在婚禮上,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誓言:「我願意……從今以後,無論順境或逆境、富足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都會愛你、珍惜你,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這一切,我都願遵循上帝神聖的律法來實踐。」然而,真正能一生信守這份諾言的人,又有多少呢?

《聖經》清楚指出,婚姻不是人的發明,而是上帝的設立。《創世記》二章20-25節記載:「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這段經文描繪了婚姻最初的設計,上帝親自為人安排伴侶,使二人成為一體,彼此扶持、互為祝福。然而,亞當與夏娃犯罪墮落之後,罪進入了世界,也進入了人心。罪性使人想愛卻不知道如何去愛,想親近卻總是傷害。

這個墮落的世界,加上家庭環境、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的錯謬,都使我們的軟弱、自私、自我中心很快暴露在親密關係中。當衝突來臨時,雙方往往選擇互相指責,彼此傷害,卻鮮少願意承認錯誤、謙卑認罪。人無法靠自己修復破碎的關係,也無力成就那份「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的愛。這樣的愛,單靠人實在難以維持。

在上帝裡面立約同行

《羅馬書》七章24-25節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真正能幫助我們愛下去的,是上帝。只有回到那位創造婚姻的主面前,讓祂的愛先充滿我們,我們才能學會如何去愛。因為在基督裡我們是「新造的人」,祂不但醫治我們的心,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也持續地幫助我們,從「我」的中心轉向「你」,從「彼此要求」轉向「彼此捨己」。完美的聯合,不是兩個完美的人相遇,而是兩個不完全的人,在上帝裡面立約同行,靠著祂的恩典與真理,一步步學習愛的功課。


Saturday, June 07, 2025

要孝敬父母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六章2-3節)

世上只有媽媽好?

我曾經因父親出軌、對母親的背叛和對我的拒絕而備感受傷。小時候的我一心想着長大後要好好孝敬媽媽,也努力讓媽媽以我為榮,因她為我犧牲了許多。我很少想到要孝敬爸爸,儘管我一直發奮圖強,努力以好成績、好行為來討好爸爸和奶奶,尋求他們的肯定。

不可否認,母親懷胎十月,母子連心,再加上母親照顧孩子的時間通常比父親多,包括抱嬰兒、餵奶和換尿布等。在成長的歲月,兒女與父母的互動很多時按照「嚴父慈母」的文化傳統,代代相傳:「你再不聽話,爸爸回來會打你。」

即使夫妻雙方都外出上班,更多的媽媽仍會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來陪伴孩子、寵愛孩子。就事論事,爸爸往往更容易惹兒女生氣,導致他們越來越不願開口、參與家庭關係,甚至一走了之。與母親相比,父親的形象常常顯得較為冷漠、輕視、嚴厲、厭惡、排斥、反感,甚至缺席。可惜許多父親因為從小沒有經歷過慈父的愛,便一代又一代地在罪中受傷,甚至被摧殘。

野地的花

有一首歌,對我及我們全家而言,有着非凡的意義。

有一次,我和丈夫主中帶着十幾歲的兒子參加短期宣教,教小學生學英文。期間我們和其他來自美國的青少年們在畢業禮上唱了這首歌。主中的父親去世時,主中、兒子與我也在追悼會上合唱這首歌。在我初學鋼琴伴奏時也在一場家庭才藝表演中,我彈琴、主中獨唱此曲。很多時候,在公園傳福音或在支持小組中聚集時,我們也常常唱這首歌。許多次,我親眼看見或耳聞有福音朋友因這首歌而感動落淚,並因此走近了天父。

這首歌是天韻合唱團的《野地的花》,歌詞展現出天父如何看顧我們,以慈愛對待我們:

野地的花,穿着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
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一切需要,天父已經都知道,若心中煩惱,讓祂為你除掉。
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是全能的主,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男孩是未來的爸爸

《約翰福音》一章18節:「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詹姆斯•多布森博士在其著作《養育男孩》中,有一章專門探討「至關重要的父親」,並分享了以下研究成果:

從出生開始,父親與嬰兒之間就存在着不可否認的連結;出生後僅六週,嬰兒就能分辨母親和父親的聲音;到了八週時,嬰兒甚至能分辨母親與父親不同的照顧方式。

嬰兒天生具有尋找父親並與之建立聯繫的動力。當他們開始學說話時,通常會先說出「父親」這個詞,然後才說出「母親」。其中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

幼兒對父親需求的表達尤其明顯:他們會主動尋找父親,在父親不在時會詢問他的去向,當父親打電話時也會充滿好奇;如果父親允許,他們甚至會探索他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青少年表達對父愛的方式更加複雜,他們與父親競爭,對抗父親的價值觀、信仰和管制。很多子女通常在父親過世後,才發現自己對父愛的強烈和持久,尤其是在這種需要已經無力滿足的時候。

多布森博士在書中列舉了許多關於父親對兒子一生所產生深遠影響的統計數據與故事。其中一位58歲男子的真實故事,關於父親的回憶至今仍讓人動容:

男子的父親曾是牧師,長年忙於事工與個人興趣,從未抽空參與兒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他不曾出現在兒子的體育比賽現場,也從未在課外活動中給予陪伴與鼓勵。他既不管教,也不支持。

直到高中畢業時,這位男孩已是學校橄欖球隊的主力後衛,球隊更晉級了州冠軍賽。他滿心期待父親能來觀賽,滿懷希望地懇求道:「你能在星期五晚上來嗎?這對我真的很重要。」父親答應了。然而比賽當晚,男孩正在場上熱身時,遠遠看見父親與兩位穿着西裝的男士走進體育場。他們站着聊了幾分鐘,隨後便轉身離去,未曾留下觀賽。

多布森博士回憶說,當這位男子訴說這段往事時,仍然淚流滿面。儘管那個夜晚距今已過去40年,但少年時被拒絕的失落與心碎,似乎仍然刻骨銘心。一年後父親去世,享年83歲。站在靈柩前,他哽咽地說:「爸爸,我們本可以一起分享那麼多的愛,但我從未真正了解你。」

親愛的朋友,你了解那位生你養你的地上父親嗎?你又是否真正認識那位創造你、永不缺席、慈愛到底的天父呢?祂仍在等待你回應祂的愛,請聆聽祂的聲音:「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四章6節)

Saturday, May 03, 2025

生兒養女

「神(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一章27-28節) 

傳宗接代,建立連接關係

自有永有的神是生命的源頭。祂創造亞當和夏娃,叫人類可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與主相連,活出神的愛,彰顯神的榮耀。

「亞當的後代記在下面(當神造人的日子,是照著自己的樣式造的,並且造男造女。在他們被造的日子,神賜福給他們,稱他們為『人』)。亞當活到一百三十歲,生了一個兒子,形像樣式和自己相似,就給他起名叫塞特。亞當生塞特之後,又在世八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亞當共活了九百三十歲就死了。」(《創世記》五章1-5節) 

「生兒養女」的描述在《創世記》第五章(洪水以前)及第十一章(洪水以後),共出現了十幾次。通常的描述模式是:某某(父親的名字)生某某(兒子的名字)後,又活了多少年,並且生兒養女。某某(父親的名字)共活了多少歲就死了。

唯一例外的一次描述是:「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世記》五章22-24節) 

你有沒有看到以諾與其他人的不一樣?

人的罪性,令好事多磨

神把亞當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園裡,本來可以與神同行共話 。但他們吃了神所吩咐不可吃的那樹上果子後,導致罪進入世界和人類。但以諾與神同行,是個例外。

會犯罪的人,住在墮落的世界,生兒養女變得不簡單。亞當和夏娃本來先生了該隱又生了亞伯,但該隱把弟弟亞伯殺了,亞當和夏娃後來才生塞特。

雖然以上經文只記載父親的名字,但生小孩斷不能沒有母親。《創世記》記錄了關於撒萊、利百加、利亞、拉結的故事。恩怨情仇片段包括:

「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創世記》十一章30節) 

「以撒因他妻子不生育,就為她祈求耶和華;耶和華應允他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就懷了孕。」(《創世記》二十五章21節) 

「耶和華見利亞失寵,就使她生育,拉結卻不生育。」(《創世記》二十九章31節) 

為了利用生孩子來爭寵,拉結和利亞都把自己的使女給雅各為妾。雅各的二妻二妾,共生了十二個兒子一個女兒。約瑟是第十一個兒子,是拉結所親生。因約瑟最得父親疼愛,十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們見父親特別愛他,就恨他,與他疏遠,造成他們兄弟關係的破裂。

使人與人關係疏遠的習慣

在《不快樂的青少年:家長和教師如何打進他們內心的妙法》一書中,作家威廉•格拉瑟博士列舉七個使人關係疏遠的習慣,即:批評、指責、抱怨、嘮叨、威脅、懲罰和獎勵。這樣的習慣,目的是要控制他人。

然而,除非對方為了生存、愛、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而自動自發,這種外加的控制很難真正達成任務。孩子小時候可能會害怕嚴厲的懲罰,但當他們長高長大、日漸強壯時,外加的控制只能導致權力之爭,刺激孩子說出「你不能強迫我!」這樣的話,從而進一步破壞我們極深切渴望的親密關係。

格拉瑟博士建議把這些致命的習慣改成七個使人關係親密的習慣,就是關心、信任、傾聽、支持、商量、結交和鼓勵。回想自己的成長歲月,你是否也渴望從父母身上得到這類的話語和行動?

放心放手,讓神作主

我們無法把孩子完全與敗壞的世界隔絕,但可以通過愛、教導、管教、引領、鼓勵、支持和良好的榜樣來影響他們。有些人雖然沒有生過小孩,卻如父如母地教養孩童,幫人成長,把人帶到神面前。因為,真正的幫助來自神。

生兒養女是神大愛的延續,所以有或沒有孩子,什麼時候生孩子,生多少或生男生女,一切都是神的主權,神的美意。因此,父母要為每位孩子感恩,因為「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一二七篇3節) 

願所有的父母都與神同行,並且生兒養女,在基督裡與孩子心連心,因為「祂憐憫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路加福音》一章50節) 

上文原載於2025年5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

Saturday, April 05, 2025

未知死 焉知生

我受洗那天,儘管丈夫主中不認可我新發現的信仰,但至少很高興看到妻子找到了平靜,所以他還是願意到教會幫我拍照片。

我的受洗,丈夫的冷靜

洗禮後,教會的一位長老走過來跟主中握手,笑瞇瞇地說:「恭喜恭喜,下一個就是你了。」對此,主中以他一貫的冷靜、沉著和鎮定應對:「Over My Dead Body (除非我死了)。」

他這樣說話平常會讓我很尷尬,但那天我竟然沒有很大的反應,我知道這是他那時的真心話。他相信「人定勝天」,認為只要活著,就可以靠自己努力面對人生。當他說受洗只有在「跨過我的屍體」才會發生時,他真的願意盡一切努力去阻止這事的發生。

在他看來,我在三個月內從不信到決志信耶穌、受洗,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對他來說,我只是意氣用事、一意孤行,又慣性地從一個工作狂變成教會狂,儘管他也看到了我的一些積極變化。

不以為然,尋找薄弱環節

作為一個工程師,他開始尋找基督教中最薄弱的環節。為了保護我免於信奉邪教,主中每星期陪我去教會,「臥底」觀察,發覺大家都手拿《聖經》,說是「神(上帝) 的話」。他很不以為然,嘲笑是「神話」。

他開始在休假期間自己讀《聖經》,終於發現了最大的漏洞:「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4 節) 

為什麼說基督復活是最薄弱的環節?理由是:如果見證人都可信,那麼我們可以相信證人所說的話,但我們怎麼知道證人是否可信呢?基督復活的見證人有三種可能性。一是都在說謊、二是都被迷惑欺騙、三是都在說實話。

於是他開始尋找哪一個可能性最大。說到底,他們不可能說謊,因為人們有可能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說謊,但不可能為了危害自己的生命而說謊,因此這可能性極小。

被迷惑的可能性也極小,因為並不是只有一個人,聲稱見到了復活的基督。使徒保羅這樣描述:「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6節) 

那麼剩下的就是,他們最可能說的是實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見證可以被視為可信的。

發現真理與事實,認罪歸主

儘管主中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是可信的,卻並不願意承認耶穌是他的主,畢竟他還是想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主」;而且,他覺得自己是個好人,並不需要耶穌。這樣又過了幾個月,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章20節) 

這樣,在《聖經》及聖靈的感動下,主中才承認自己也是個罪人。而那無可推諉的證據就是他明明知道有主,卻不願承認耶穌就是主。因此,他終於認罪禱告,接受基督耶穌成為他的救主,生命的主。未知死,焉知生,置於死地而後生。大言不慚的「除非我死了」一句話,果真應驗了。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羅馬書》六章4-5節) 

上文原載於2025年4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

Sunday, March 09, 2025

我們可以控制的十件事

那天,往醫院打針,像往常一樣,近門的殘障停車位已經滿了,所以丈夫主中先卸下我的助行器,陪我走進去,他才去停車。人們進進出出,我默默站在角落等待,擔心他找不到車位,祈禱他早點回來。

通往報到站的長廊,有一排輪椅停在一旁等待病人上車。主中一進來,就過去拿輪椅。我很困惑輪椅隊伍沒有動靜,原來有一位膝蓋以下截肢的婦女被人攙扶著上車,我感到震驚,為她難過。

主中推著輪椅,到達報到站,已經有點遲到,轉了幾個彎,上了電梯,匆忙趕到實驗室抽血,然後再搭一次電梯,再走一段路,終於到了骨科診所,在候診室等護士收到驗血結果報告,確保我當天能夠接受注射!那時我已經很累,戴著沉重的背部支架坐輪椅,很不舒服,但我已經不想動了,只想閉目養神。

過了一會,我告訴主中:「我要從輪椅上下來了。我需要伸展一下。」就在那時,我聽到一個女人小聲說:「一定很棒。」我轉過頭看了看,旁邊坐著的一位女士坐在自己的電動輪椅上,看起來她的下半身根本不能動。我感到震驚,為她難過。

儘管我們無法控制天氣、病痛、死亡或他人的想法,但我們還是可以關注一下生活中那些我們自己可以做的事。

1. 我們的行動。我們自己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2. 我們的言語。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我們選擇的言語都會影響我們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3. 我們的信念。如果我們認為別人應該照顧我們的需要,那麼當他們沒有這樣做時我們就會感到沮喪。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信念。

4. 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看什麼為重要是我們個人的決定。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該珍惜什麼。

5. 我們的工作。儘管我們很多人抱怨在工作或職業上受困,但我們實際上可以選擇自己的工作貢獻。

6. 我們的朋友。我們交往的人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可以選擇結交什麼樣的朋友,是支持我們的人,還是打擊我們的人。

7. 我們的輸入。我們可以選擇新聞來源,關閉社群媒體、電視和/或忽略廣告。

8. 我們的時間。儘管有時我們感覺別無選擇,但我們每天都可以選擇如何利用一天的 24 小時。

9. 我們的基本健康。雖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基因組成或是疾病,但我們可以選擇運動、充足睡眠、吃健康食品、定期檢查等。

10. 我們的遺產和傳承。我們活著時選擇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行為、言語等,都將成為我們死後留下的禮物。

有時候我們確實好像沒有太多選擇,但實際上我們還是有一些選擇的。那天,主耶穌向我展示了我可以花時間和精力為自己感到難過,或者我可以多關注其他人,為他們禱告,感謝神賜生命的恩典。

我們無法獨自做到自我控制。只有順服聖靈才能控制自己。靠自己沒辦法節制不要氣餒,只要記得活在基督裡:

「 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使徒行傳》十七章28節) 

「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 

上文原載於2025年3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

Saturday, February 08, 2025

愛是恆久忍耐

那一晚,丈夫(主中)試著教我在電腦上如何預備某份文件。他非常耐心地慢慢講解以確保我理解。然而,一旦我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我就立即行動,自以為是地跳到下一步。不料,原來還有很重要的細節,是我不知道的。他想更正我,當我打斷他的時候,他會放慢速度並再次解釋,可是我巴不得他早些告訴我。我不肯承認自己沒有耐心聽清楚、聽明白,反而對他發脾氣。

因為生病,我不像以前那麼眼明手快,但我心急的習慣還在。因為我看他太辛苦,就想幫他作點事,結果反而幫倒忙。看他默默地走開去洗碗,真不好意思。我快快道了歉,加上一句「我太累了」,就跑去睡覺。

這是許多家庭互動的一種模式。其實一個人比別人快或慢,是很正常的,不一定是「急驚風遇著慢郎中」那麼極端,但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步伐為標準。

第二天早上,想到自己沒耐心,不但沒幫他,反而破壞感情。覺得自己很沒有愛心,也有一點妄稱基督的名。該怎麼辦﹖

我還未出口,主中先說:「我只是集中精力解決問題而已。You know I like to fix bugs (你知道我喜歡修復錯誤)。」他故意停下來,再笑著說﹕「But there is a bug that I could not fix (但有一個錯誤我一直無法修復)。」

我回答說:「也許你可以一手殺死那個蟲子。」突然,我忍不住笑起來,說:「記不記得有一句話,This is not a bug, it is a feature (這不是一個錯誤,而是一個功能) ?」

我們都大笑起來,又同歸於好。

家是愛之窩,夫妻親子一同生活,「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箴言》十五章17節) 

愛就是彼此珍惜,教會弟兄姐妹,也是如此。主耶穌說﹕「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十三章34-35節) 

有些夫妻覺得自己不被配偶所愛,即使對方不停地說:「我不是整天為你和孩子煮飯、打掃衛生、開車嗎?」或「我辛苦工作賺錢養家,你還說我不愛你?」事實上,每個人都渴望別人能了解自己所需,得到自己想要的愛。因此,家裡有人抱怨時請特別注意:勞累的媽媽可能需要家人的服務;努力解決問題的爸爸,可能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

經營夫妻關係,愛情銀行需要不斷存款,因為每個負面互動可能會抵消五到七個正面互動。多做正面、有效、有建設性的事,尤其要留意自己的話語和肢體語言,包括表情、聲調語氣和動作。定期安排二人世界,好好培養感情。即將到來的情人節,放下負面互動和想法,列出對方的優點,鼓勵和肯定對方所盡的努力,傾聽對方的感受,給對方擁抱和親吻,告訴對方「我愛你」,買或做一份表達與對方心連心的禮物。

基督徒作家蓋瑞‧湯瑪斯(Gary Thomas)曾經對一位年輕朋友說:「如果你想自由自在地服侍耶穌,那保持單身最好,因為婚姻需要花很多時間;但如果你想變得更像耶穌,那沒有什麼比結婚更好,因為結婚後你要面對不同的性格問題。」

我默想天父上帝恆久忍耐的愛。我雖然作得不好,但祂直到如今還在教我怎樣放慢腳步,成為一個有耐心有愛心的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

「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 

上文原載於2025年2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

Saturday, January 04, 2025

除舊迎新,喜樂過日子

那一天,我躺在床上靠左側,儘管我仍然可以輕輕移動我的手和腿,但我的軀幹如同一袋麵粉,無法移動。被困在那個位置,盯著天花板,心裡充滿了悲傷和焦慮,我會好起來嗎﹖

突然,丈夫主中走進房間告訴我:「三個孫女來了,說有東西給你。」

噢,她們是來探病的。我慢慢地把床頭升起來,推著我的軀幹,讓我斜斜地坐起來。

三個孫女進來,大妹興奮地遞給我一張紙,上面貼著三片秋葉。「奶奶,給你。」

「噢!謝謝你們,太漂亮了。」

小小妹妹在這臨時病房中,看起來有點害怕,我問她:「要奶奶給你讀本書嗎?不過,我只能讀一本。」

她一點頭,大姐姐就派兩個妹妹去拿書,自己仍然站在我旁邊,用關心的眼神看著我。當妹妹回來時,大姐姐把小小妹妹抱起來,放在我床上,大妹也很懂事地馬上跑到我的另一邊站著。

我清了清嗓子,開始慢慢地讀,開始時有點上氣不接下氣。不料,我竟然很快幾乎和以前一樣生動地說故事,還用熊爸爸、媽媽、哥哥和妹妹的聲音說話,好像忘了我的病。三片秋葉,三個小天使,使我看到看不見的神。

「(神人摩西的祈禱)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詩篇》九十篇1-3節)

轉眼間,一年多已經過去了。我的健康狀況有起有落,但我沒有放棄,而是專注於下一個假期,如感恩節、聖誕節、新年等以及每個人即將到來的生日。實際上多活一日我已經很感恩,因為:

「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耶利米哀歌》三章22-23節)

背誦《詩篇》九十篇,晝夜思想,讓我對神、人、神人關係等有更多的認識,更深的體會。每句話都是金玉良言,但有兩句跳出來告訴我:一輩子每天過日子最要緊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求什麼﹖

「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篇》九十篇14-15節)

使徒保羅活出基督的秘訣是:「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十二章12節)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四章4節)

朋友,你願意喜樂地過日子嗎﹖請聽主耶穌怎麼教導祂的門徒:

「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甚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翰福音》十六章24節)

上文原載於2025年1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