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2, 2025

林書豪一一神的奇妙作為

2012 年2 月,23歲的林書豪Jeremy Lin在NBA帶領紐約尼克隊取得多場連勝,球迷創造出Linsanity「林來瘋」一詞。一個從未選秀的替補球員怎能在一週內「一舉成名天下知」?關於「林來瘋」的報導和故事很多,有人說只是曇花一現,有人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沒什麼了不起。但從不可能變成可能,當事人深知這是個神蹟。

林書豪的籃球旅程

2011年12月,林書豪被金州勇士隊裁掉,隨後被休士頓火箭隊選中並裁掉。加盟紐約尼克隊時,他仍只是坐在替補席上,可能連上場機會都沒有,更別說先發了。機會來了,他抓住了,然後造就了歷史!2025年8月底,林書豪在 Instagram 宣佈從職業籃球的運動場上退休:

「作為一個職業運動員,我們一直知道『退休』就在不遠處。過去15年的職業生涯,我明確地知道有一天我會需要離去,但如今真的要跟籃球說再見,仍然是我這輩子最難的決定。

「能夠在最耀眼的燈光下與最猛的對手對抗,並且挑戰世俗眼光中對於我這樣體型條件所認定的可能性,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榮耀。我實現了小時候以為不可能的瘋狂夢想:在全世界的球迷們面前打球。我一直都還會是那個充滿童心,碰到籃球就覺得是最鮮活的自己。

「這一路走來,有太多人為我犧牲奉獻。謝謝堅信著我的你們,一路相隨陪伴,跟我一起慶祝高光時刻,但在我失落的時候也陪伴我站起來。這是一段我非常不想結束的旅程,但我知道是時候了。我永遠會懷念在你們面前打籃球的每個時刻,但我們所共同擁有的遠超於籃球。對於未來的一切,我們一起向前看。真心誠意的愛你們每一個。」

籃球在生命中的身影

籃球亦曾是我最喜歡的運動之一。信不信由你,我曾入選高中校隊,雖然我們從未贏得任何比賽,但我學習並練習此項我熱愛的運動。30多歲時,我擔任軟體工程經理,仍在炎熱的陽光下和男同事打三對三籃球。我不如他們高大、強壯,速度也不如他們快,但我的投籃技術進步了,還贏得了「 Down Town Winnis」的綽號。因為有一個6呎7吋高的同事在旁護駕,而且其他同事也盡量不碰撞我。現在回想,他們真有恩典。

我也喜歡和年輕人一起打籃球,尤其是自己的兒子。他十歲時,我和丈夫(主中)帶他去印地安保留區短宣。隊員主要是高中生和他們的導師,還有幾個父母親。行程結束前,我們互相寫了感謝信。其中一張寫道:「親愛的Winnis阿姨,感謝你在炎熱的陽光下和我們一起打籃球。這讓我們看到了你對年輕人的關心。這展現了耶穌的愛!」那群青少年也滿有恩典。

從球迷變成球星之父

回到林書豪。我感恩有機會認識林家,和林媽媽(吳信信)一起在教會服侍兒童,看著彼此的孩子們長大。林家的三個兒子都愛打籃球。林爸爸(林繼明)每天等孩子寫好作業,就帶他們打籃球。超愛打球的書豪在高中期間,儘管學業和籃球安排繁忙,仍然持續參加主日崇拜和青年團契。他還在教會主日學做助教,假期在聖經學校中擔任遊戲領袖好幾年。他的父母幫助他追求夢想,同時學習如何管理時間和優先考慮的事情,並在信仰中塑造他的品格。幾乎在他籃球生涯的整個時期,他都在努力努力爭取機會,並且證明一些批評者是錯的。

林爸爸在台灣上大學時就從電視裡迷上了NBA球賽。雖然只看到部分重要鏡頭(Highlight),但他對出名的球員如數家珍。他渴望到美國深造,夢想不但學業有成,又能在電視上看到整場比賽。

30歲出頭時,他為了健身開始打籃球,後來又參加業餘籃球隊。三個兒子相繼出生,幾歲開始就跟著爸爸和哥哥去打球。林爸爸以身作則,好好工作,一有空就親自帶孩子去打球。但他要求兒子們功課與運動並重:「先寫好功課,我們就去玩。」

靠神(上帝)的恩典走過高山低谷

孩子因為起步早,得以進入學校籃球隊。2009年左右,書豪在大學接受訪問時談及從前:「我沒想到自己會在大學打球。說實話,我當時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高中打球。我一直是身高最矮的男生之一,只有5呎3吋,體重125磅,每天訓練結束後回家都會問爸媽:我還能長高嗎。所以,在身體素質上,我落後許多了。我當時只想進高中校隊,更別提在大學打球了。我完全不知道神為我預備了什麼。所以每天醒來去訓練,我都會提醒自己要感恩,感謝神給我如此的祝福。我可以試著把我所取得的任何成功都歸功於自己,但說實話,我把我的籃球生涯視為一個奇蹟。」

書豪一直熱愛籃球,就不斷地努力、感恩、禱告,因為知道是神讓他長高長壯,並給予機會。即使事情並不總是順理成章,仍堅持信仰,接受神的主權,努力朝著目標前進,並隨時準備抓住機會。

一切不是巧合。「林來瘋」奇蹟後他並沒有一帆風順,倒反像好事多磨,不但被交易到多支球隊,又多次受傷病折磨......但靠著神的恩典,他努力復健,經過高山低谷,成為多人的鼓舞,可以一直打球至退休。謹在此祝福書豪與家人,也感謝神給我有機會看到祂怎樣按著自己的心意、智慧和計劃塑造每一個人。

我們原是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二章10)

Friday, September 05, 2025

用故事療癒過去,改變未來

當我們想到「故事」時,我們往往會想到三隻熊,一個有著令人厭惡的繼姊妹的女孩,或是我們最近讀過的小說。故事,不僅關乎我們的個人生活,也關乎我們的集體文化。

從失落到歸屬

我和丈夫(主中)結婚幾個月後,母親在香港突然過世。因此,我和新家庭的第一個感恩節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快樂。首先,當時我認識主中的家人只幾個月;其次,他們的家是個關係密切、講國語的家庭,儘管他們盡力用英語和有限的粵語和我交談,我還是覺得被冷落了。後來才知道,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來自內心的不安全感和懼怕。與他們互動,我不禁想起香港的家人,不單深深思念著母親,也觸動我墮入原生家庭的陰霾。即使有人向我表達了愛意,我的情感包袱也讓我無法享受當下。

1989年成為基督徒後,我體會到一種新的歸屬感。接下來幾年的感恩節週末,我們都會參加教會的退修會,教會給我一個家的感覺。當這些年度退修會改到夏天後,我們又恢復了和主中一家一起過感恩節。有了新的視角和態度,我就能以平常心歸屬夫家,享受與主中家人的共處。

改變你的故事,改變你的生活

當前流行的教義認為,我們有能力透過改變想法來改變生活。這種轉變源自於我們認識到,我們的想法是現實的有序結構,是一個自身正在經歷的故事的一部分。與其在思緒中途糾結於無盡的混亂思緒,不如審視你向自己講述的關於自己的故事,並決定如何改寫它。

《故事的力量:改寫你在事業和生活中的命運》一書的作者Jim Loehr說,我們的生活成功與否取決於我們講述的有關工作、人際關係、成就和缺點的故事,它們將決定我們的命運。

這裡有一些練習,可以幫助你了解那些塑造你生活的故事,並減少那些對你不利的故事的影響:

發現從生活故事中學到了什麼

將一張紙分成兩欄。在左邊,列出你人生各階段發生的重大故事,你對所發生事件的理解。在右邊,簡單描述你從那段經歷中學到了什麼,或是你做了什麼決定。

透過改變故事來治癒過去的經歷

選擇一件你童年時期的艱難事件,或是促使你做出無益決定的事件,寫下來。發生了什麼事?當時你感覺如何?現在,用不同的結局重寫這個故事。發揮你的想像。任何結果都有可能。

人生故事充滿曲折,就像記載於《創世記》的約瑟的故事:他是父親最疼愛的兒子,夢想著成為偉人,但他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17歲時被他的十個哥哥背叛,賣給了奴隸販子,在埃及當奴隸。誰能想到,約瑟會成為上帝的使者,拯救他父親的全家,包括那些背叛他的兄弟們呢?多年後,約瑟的兄弟們安全地定居在埃及,卻擔心約瑟會報復他們。父親去世後,兄弟們編造了一個故事來保護自己免受這種可能的威脅。《創世記》五十章記載約瑟的立場:「他的哥哥們又來俯伏在他面前,說:『我們是你的僕人。』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

別讓過去的傷痛綁架你的未來。在神的幫助下,你也可以改寫你故事的結局!

發現你的核心故事

探索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五個面向」:工作、家庭、健康、金錢和愛情。每個方面各寫一頁。你對生活的這些面向有何感受?你小時候學到了什麼?你在某個方面講述的故事是否會損害你在另一個方面所持有的價值觀和信念?如果任何一個故事與你的目標不符,那就開始說另一個故事。

將你的人生視為一個個故事,是認識人生意義、與人生經驗建立情感連結並分享其豐富經驗的有效途徑。當你意識到你的故事可以改變時,你就擁有了改善生命的力量。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章2節)

Saturday, August 09, 2025

娛樂玩耍的重要

你是否感覺到,生活中的休閒和娛樂時間越來越少?高科技、快節奏的生活,催生了一種總是在工作、總是匆忙、總是連網的文化。

忙碌中尋回快樂

電影院裡充斥著手機,海灘上充斥著筆記型電腦,每家咖啡館都有網路連接,家庭辦公室晝夜不停地召喚著我們,使人很難區分娛樂和工作。然而,娛樂玩耍至關重要。

你有看過孩子盯著作業幾個小時卻毫無進展嗎?與其責罵、說教、威脅、大喊大叫、嘮叨,不如試著透過表面症狀,去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當他們抱怨學校、作業和不喜歡的活動時,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不管大人喜不喜歡,孩子們都喜歡玩耍,且玩耍確實能帶來快樂。我常問小朋友在學校最喜歡什麼?最常見的答案是「課間休息」。看到孩子們自由活動、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真是令人難過。在玩耍中,我們發現快樂,培養成就感,並獲得歸屬感。在玩耍中,我們學習、成長,並找到釋放壓力的出口。

當我們全心投入娛樂休閒時,煩惱和憂慮便會消失。無論是跑步、散步、打乒乓球或籃球,或是沉浸在一本好小說中,我們都會感到愉悅、活力和輕鬆。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讓我們活在當下。

尋找彼此的樂趣

玩耍、歡笑和享受樂趣,常常能讓人感到輕鬆自在。所有年齡層的孩子(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在情感上感到安全時,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學習、成長和表現。

很久以前,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壓力時,我看到丈夫主中在電腦下棋。我問他:「時間這麼緊,事情這麼多,為什麼還下象棋?」他的回答讓我震驚:「我需要放鬆一下。」 那一刻我才理解到他的需要。對於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來說,有時間專注於其他事情,是一種很好的分散注意力和應對壓力的機制。雖然我不會透過下棋來放鬆,但在我最緊張的時候,我也會在電腦上玩俄羅斯方塊來放鬆。

我的大孫子也喜歡下棋。幾年前,主中在視訊中教他下西洋棋,他們兩人組成一個團隊,與電腦對弈。顯然,下象棋給他們倆帶來了歡樂與互動。搬近兒子家後,主中還教會大孫子下中國象棋。有一天晚餐時,我分享了主中下象棋放鬆的趣事。過了幾天,快吃完晚餐時,大孫子問:「爺爺,晚餐後你需要放鬆一下嗎?」這成了邀請他下象棋的暗號。

這些事情讓我想起兒子成長過程中的那些時光:我和他玩樂高、講故事、打乒乓球、打籃球,主中則陪他下棋、玩一些策略遊戲。看著孩子在享受樂趣的同時,還能學到這麼多東西,真令人驚嘆!

當一切順利時,你可能喜歡一直工作,因為感到興奮、激動,並且樂在其中。我年輕時就是這樣的工作狂。然而,若截止日期迫在眉睫,老闆又虎視眈眈,便可能無法集中注意力。若老闆或同事要求過高,這種壓力甚至可能讓你請病假不去上班。同樣地,如果缺少樂趣,我們的孩子也可能會對學校失去興趣。

盡情與親友玩樂

人生苦短。當一切都塵埃落定後,什麼事、什麼人對你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面臨「再工作一小時」還是「盡情與親人玩樂」的抉擇時,不妨想想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這一次,就像所有的時間一樣,都是非常美好的,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利用它。」如果你感覺生活中的休閒時間和自由自在的娛樂越來越少,請試試以下建議:

  • 關機。每天至少關閉電視、電腦、傳呼機和手機兩小時。
  • 讓思緒飄盪。回想我們在依賴科技之前,喜歡做什麼,或一直想做什麼。
  • 邀請他人一起玩。邀請朋友像小時候一樣玩耍。不需計劃或安排,讓玩樂自然發展。
  • 運動。散步、騎腳踏車、溜冰、打籃球、游泳或跑步。
  • 假裝。暫時假裝你沒有任何憂慮或擔憂,假裝你擁有世間所有的時間去歡笑、玩耍和享受。而事實是,你根本不需要假裝,只要投靠主耶穌。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四章4-7節)

Tuesday, July 01, 2025

當我們同在一起

童謠《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歌詞是:「當我們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你對著我笑嘻嘻,我對著你笑哈哈,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年幼時,我們或許未能完全明白「同在」的意義,卻早已在無形中體會、甚至渴望那種單純而真摯的快樂——有人陪伴,同笑與同行。那麼,長大之後呢?

「完美聯合」的神話

故事總是這樣開始的:兩個人墜入愛河,從此形影不離,一起走、一起做所有的事。他們被視為天作之合,興趣、價值觀完全一致。如果他們分開太久或各自社交,旁人甚至會懷疑他們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這就是「聯合的神話」,兩個人必須融合成一體,個體性從此消失,彷彿只有「我們」,不再有「我」與「你」。然而,這樣的故事其實暗藏危機,往往導致與親密相反的後果:一方因感到壓迫而退縮,另一方則感到被冷落與拒絕。於是,一場「若即若離」的關係拉鋸戰便展開,雙方都陷入焦慮與失望,最終常以心碎和分離告終。關於「在一起」的故事可以被重新書寫,也值得被重寫。我們不妨轉換觀點:真正的聯合不是彼此融合、合二為一,而是兩個人作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彼此承諾支持對方的成長、夢想與呼召,並同行於人生旅程中。

《自覺的愛:共同承諾之旅》的作者亨德里克斯博士夫婦(蓋伊與凱瑟琳)指出:「共同創造的關係,是指兩個人藉由充滿愛的互動,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這種承諾帶來的和諧能產生強大的能量,使彼此所做的遠超個人所能。」在這樣的關係中,雙方深刻地相互支持,幫助彼此發揮獨特的天賦。不論是親密的連結還是必要的空間,彼此的需求都能被尊重;而暢通的溝通則能讓情感、想法與渴望自由地表達,會為關係注入更多活力與熱情。

健康自由的聯合模式

你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邁向這種更健康、更自由的聯合模式:一是追求自己的興趣。 上課、參與計畫、從事創作,只因為你喜歡。當你在創意、情感或智慧上得到滋養,也會為關係注入新鮮能量;二是在婚姻之外培養純潔、健康的友誼。 不要因婚姻而孤立自己。你的伴侶未必能滿足你所有的情感需求。與朋友互動,不但能探索自我,也會帶來活力與喜悅;三是每天與自己獨處片刻。 無論是親近自然、運動、園藝、泡澡、唱歌、閱讀、寫日記、禱告或默想,這些能幫助你重新連結自己,也連結上帝;四是與伴侶共度專屬時光,建立深層連結。 愛與誠實的溝通,是讓關係蓬勃發展的關鍵。抽出時間,談彼此的內心與渴望,而不僅是日常瑣事。這種情感的連結,會成為支持你們對彼此與對世界貢獻的力量源頭。

即使努力仍傷害彼此

「自覺的愛」與「共同承諾」確實能大大改善婚姻關係。可惜的是,即使努力,有些夫妻仍會不小心傷害彼此。似乎單靠人的努力還是不夠的。真正的「自覺的愛」源自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上帝的深切認識與愛慕。而「共同承諾」不只是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應許、一種起誓、一份神聖的立約。在婚禮上,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誓言:「我願意……從今以後,無論順境或逆境、富足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都會愛你、珍惜你,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這一切,我都願遵循上帝神聖的律法來實踐。」然而,真正能一生信守這份諾言的人,又有多少呢?

《聖經》清楚指出,婚姻不是人的發明,而是上帝的設立。《創世記》二章20-25節記載:「那人便給一切牲畜和空中飛鳥、野地走獸都起了名;只是那人沒有遇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這段經文描繪了婚姻最初的設計,上帝親自為人安排伴侶,使二人成為一體,彼此扶持、互為祝福。然而,亞當與夏娃犯罪墮落之後,罪進入了世界,也進入了人心。罪性使人想愛卻不知道如何去愛,想親近卻總是傷害。

這個墮落的世界,加上家庭環境、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的錯謬,都使我們的軟弱、自私、自我中心很快暴露在親密關係中。當衝突來臨時,雙方往往選擇互相指責,彼此傷害,卻鮮少願意承認錯誤、謙卑認罪。人無法靠自己修復破碎的關係,也無力成就那份「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的愛。這樣的愛,單靠人實在難以維持。

在上帝裡面立約同行

《羅馬書》七章24-25節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真正能幫助我們愛下去的,是上帝。只有回到那位創造婚姻的主面前,讓祂的愛先充滿我們,我們才能學會如何去愛。因為在基督裡我們是「新造的人」,祂不但醫治我們的心,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也持續地幫助我們,從「我」的中心轉向「你」,從「彼此要求」轉向「彼此捨己」。完美的聯合,不是兩個完美的人相遇,而是兩個不完全的人,在上帝裡面立約同行,靠著祂的恩典與真理,一步步學習愛的功課。


Saturday, June 07, 2025

要孝敬父母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六章2-3節)

世上只有媽媽好?

我曾經因父親出軌、對母親的背叛和對我的拒絕而備感受傷。小時候的我一心想着長大後要好好孝敬媽媽,也努力讓媽媽以我為榮,因她為我犧牲了許多。我很少想到要孝敬爸爸,儘管我一直發奮圖強,努力以好成績、好行為來討好爸爸和奶奶,尋求他們的肯定。

不可否認,母親懷胎十月,母子連心,再加上母親照顧孩子的時間通常比父親多,包括抱嬰兒、餵奶和換尿布等。在成長的歲月,兒女與父母的互動很多時按照「嚴父慈母」的文化傳統,代代相傳:「你再不聽話,爸爸回來會打你。」

即使夫妻雙方都外出上班,更多的媽媽仍會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來陪伴孩子、寵愛孩子。就事論事,爸爸往往更容易惹兒女生氣,導致他們越來越不願開口、參與家庭關係,甚至一走了之。與母親相比,父親的形象常常顯得較為冷漠、輕視、嚴厲、厭惡、排斥、反感,甚至缺席。可惜許多父親因為從小沒有經歷過慈父的愛,便一代又一代地在罪中受傷,甚至被摧殘。

野地的花

有一首歌,對我及我們全家而言,有着非凡的意義。

有一次,我和丈夫主中帶着十幾歲的兒子參加短期宣教,教小學生學英文。期間我們和其他來自美國的青少年們在畢業禮上唱了這首歌。主中的父親去世時,主中、兒子與我也在追悼會上合唱這首歌。在我初學鋼琴伴奏時也在一場家庭才藝表演中,我彈琴、主中獨唱此曲。很多時候,在公園傳福音或在支持小組中聚集時,我們也常常唱這首歌。許多次,我親眼看見或耳聞有福音朋友因這首歌而感動落淚,並因此走近了天父。

這首歌是天韻合唱團的《野地的花》,歌詞展現出天父如何看顧我們,以慈愛對待我們:

野地的花,穿着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
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一切需要,天父已經都知道,若心中煩惱,讓祂為你除掉。
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是全能的主,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男孩是未來的爸爸

《約翰福音》一章18節:「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詹姆斯•多布森博士在其著作《養育男孩》中,有一章專門探討「至關重要的父親」,並分享了以下研究成果:

從出生開始,父親與嬰兒之間就存在着不可否認的連結;出生後僅六週,嬰兒就能分辨母親和父親的聲音;到了八週時,嬰兒甚至能分辨母親與父親不同的照顧方式。

嬰兒天生具有尋找父親並與之建立聯繫的動力。當他們開始學說話時,通常會先說出「父親」這個詞,然後才說出「母親」。其中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

幼兒對父親需求的表達尤其明顯:他們會主動尋找父親,在父親不在時會詢問他的去向,當父親打電話時也會充滿好奇;如果父親允許,他們甚至會探索他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青少年表達對父愛的方式更加複雜,他們與父親競爭,對抗父親的價值觀、信仰和管制。很多子女通常在父親過世後,才發現自己對父愛的強烈和持久,尤其是在這種需要已經無力滿足的時候。

多布森博士在書中列舉了許多關於父親對兒子一生所產生深遠影響的統計數據與故事。其中一位58歲男子的真實故事,關於父親的回憶至今仍讓人動容:

男子的父親曾是牧師,長年忙於事工與個人興趣,從未抽空參與兒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他不曾出現在兒子的體育比賽現場,也從未在課外活動中給予陪伴與鼓勵。他既不管教,也不支持。

直到高中畢業時,這位男孩已是學校橄欖球隊的主力後衛,球隊更晉級了州冠軍賽。他滿心期待父親能來觀賽,滿懷希望地懇求道:「你能在星期五晚上來嗎?這對我真的很重要。」父親答應了。然而比賽當晚,男孩正在場上熱身時,遠遠看見父親與兩位穿着西裝的男士走進體育場。他們站着聊了幾分鐘,隨後便轉身離去,未曾留下觀賽。

多布森博士回憶說,當這位男子訴說這段往事時,仍然淚流滿面。儘管那個夜晚距今已過去40年,但少年時被拒絕的失落與心碎,似乎仍然刻骨銘心。一年後父親去世,享年83歲。站在靈柩前,他哽咽地說:「爸爸,我們本可以一起分享那麼多的愛,但我從未真正了解你。」

親愛的朋友,你了解那位生你養你的地上父親嗎?你又是否真正認識那位創造你、永不缺席、慈愛到底的天父呢?祂仍在等待你回應祂的愛,請聆聽祂的聲音:「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四章6節)

Saturday, May 03, 2025

生兒養女

「神(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一章27-28節) 

傳宗接代,建立連接關係

自有永有的神是生命的源頭。祂創造亞當和夏娃,叫人類可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與主相連,活出神的愛,彰顯神的榮耀。

「亞當的後代記在下面(當神造人的日子,是照著自己的樣式造的,並且造男造女。在他們被造的日子,神賜福給他們,稱他們為『人』)。亞當活到一百三十歲,生了一個兒子,形像樣式和自己相似,就給他起名叫塞特。亞當生塞特之後,又在世八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亞當共活了九百三十歲就死了。」(《創世記》五章1-5節) 

「生兒養女」的描述在《創世記》第五章(洪水以前)及第十一章(洪水以後),共出現了十幾次。通常的描述模式是:某某(父親的名字)生某某(兒子的名字)後,又活了多少年,並且生兒養女。某某(父親的名字)共活了多少歲就死了。

唯一例外的一次描述是:「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世記》五章22-24節) 

你有沒有看到以諾與其他人的不一樣?

人的罪性,令好事多磨

神把亞當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園裡,本來可以與神同行共話 。但他們吃了神所吩咐不可吃的那樹上果子後,導致罪進入世界和人類。但以諾與神同行,是個例外。

會犯罪的人,住在墮落的世界,生兒養女變得不簡單。亞當和夏娃本來先生了該隱又生了亞伯,但該隱把弟弟亞伯殺了,亞當和夏娃後來才生塞特。

雖然以上經文只記載父親的名字,但生小孩斷不能沒有母親。《創世記》記錄了關於撒萊、利百加、利亞、拉結的故事。恩怨情仇片段包括:

「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創世記》十一章30節) 

「以撒因他妻子不生育,就為她祈求耶和華;耶和華應允他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就懷了孕。」(《創世記》二十五章21節) 

「耶和華見利亞失寵,就使她生育,拉結卻不生育。」(《創世記》二十九章31節) 

為了利用生孩子來爭寵,拉結和利亞都把自己的使女給雅各為妾。雅各的二妻二妾,共生了十二個兒子一個女兒。約瑟是第十一個兒子,是拉結所親生。因約瑟最得父親疼愛,十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們見父親特別愛他,就恨他,與他疏遠,造成他們兄弟關係的破裂。

使人與人關係疏遠的習慣

在《不快樂的青少年:家長和教師如何打進他們內心的妙法》一書中,作家威廉•格拉瑟博士列舉七個使人關係疏遠的習慣,即:批評、指責、抱怨、嘮叨、威脅、懲罰和獎勵。這樣的習慣,目的是要控制他人。

然而,除非對方為了生存、愛、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而自動自發,這種外加的控制很難真正達成任務。孩子小時候可能會害怕嚴厲的懲罰,但當他們長高長大、日漸強壯時,外加的控制只能導致權力之爭,刺激孩子說出「你不能強迫我!」這樣的話,從而進一步破壞我們極深切渴望的親密關係。

格拉瑟博士建議把這些致命的習慣改成七個使人關係親密的習慣,就是關心、信任、傾聽、支持、商量、結交和鼓勵。回想自己的成長歲月,你是否也渴望從父母身上得到這類的話語和行動?

放心放手,讓神作主

我們無法把孩子完全與敗壞的世界隔絕,但可以通過愛、教導、管教、引領、鼓勵、支持和良好的榜樣來影響他們。有些人雖然沒有生過小孩,卻如父如母地教養孩童,幫人成長,把人帶到神面前。因為,真正的幫助來自神。

生兒養女是神大愛的延續,所以有或沒有孩子,什麼時候生孩子,生多少或生男生女,一切都是神的主權,神的美意。因此,父母要為每位孩子感恩,因為「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詩篇》一二七篇3節) 

願所有的父母都與神同行,並且生兒養女,在基督裡與孩子心連心,因為「祂憐憫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路加福音》一章50節) 

上文原載於2025年5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

Saturday, April 05, 2025

未知死 焉知生

我受洗那天,儘管丈夫主中不認可我新發現的信仰,但至少很高興看到妻子找到了平靜,所以他還是願意到教會幫我拍照片。

我的受洗,丈夫的冷靜

洗禮後,教會的一位長老走過來跟主中握手,笑瞇瞇地說:「恭喜恭喜,下一個就是你了。」對此,主中以他一貫的冷靜、沉著和鎮定應對:「Over My Dead Body (除非我死了)。」

他這樣說話平常會讓我很尷尬,但那天我竟然沒有很大的反應,我知道這是他那時的真心話。他相信「人定勝天」,認為只要活著,就可以靠自己努力面對人生。當他說受洗只有在「跨過我的屍體」才會發生時,他真的願意盡一切努力去阻止這事的發生。

在他看來,我在三個月內從不信到決志信耶穌、受洗,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對他來說,我只是意氣用事、一意孤行,又慣性地從一個工作狂變成教會狂,儘管他也看到了我的一些積極變化。

不以為然,尋找薄弱環節

作為一個工程師,他開始尋找基督教中最薄弱的環節。為了保護我免於信奉邪教,主中每星期陪我去教會,「臥底」觀察,發覺大家都手拿《聖經》,說是「神(上帝) 的話」。他很不以為然,嘲笑是「神話」。

他開始在休假期間自己讀《聖經》,終於發現了最大的漏洞:「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4 節) 

為什麼說基督復活是最薄弱的環節?理由是:如果見證人都可信,那麼我們可以相信證人所說的話,但我們怎麼知道證人是否可信呢?基督復活的見證人有三種可能性。一是都在說謊、二是都被迷惑欺騙、三是都在說實話。

於是他開始尋找哪一個可能性最大。說到底,他們不可能說謊,因為人們有可能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說謊,但不可能為了危害自己的生命而說謊,因此這可能性極小。

被迷惑的可能性也極小,因為並不是只有一個人,聲稱見到了復活的基督。使徒保羅這樣描述:「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3-6節) 

那麼剩下的就是,他們最可能說的是實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見證可以被視為可信的。

發現真理與事實,認罪歸主

儘管主中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是可信的,卻並不願意承認耶穌是他的主,畢竟他還是想當自己的老闆,自己的「主」;而且,他覺得自己是個好人,並不需要耶穌。這樣又過了幾個月,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章20節) 

這樣,在《聖經》及聖靈的感動下,主中才承認自己也是個罪人。而那無可推諉的證據就是他明明知道有主,卻不願承認耶穌就是主。因此,他終於認罪禱告,接受基督耶穌成為他的救主,生命的主。未知死,焉知生,置於死地而後生。大言不慚的「除非我死了」一句話,果真應驗了。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羅馬書》六章4-5節) 

上文原載於2025年4月《號角月報美西北版》

蔣吳蘊蘭師母是Parenting ABC創辦人,是退休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熱衷幫助講普通話和廣東話的父母與美國出生的孩子和諧相處、 得以享受和正面影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