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孝敬父母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六章2-3節)
世上只有媽媽好?
我曾經因父親出軌、對母親的背叛和對我的拒絕而備感受傷。小時候的我一心想着長大後要好好孝敬媽媽,也努力讓媽媽以我為榮,因她為我犧牲了許多。我很少想到要孝敬爸爸,儘管我一直發奮圖強,努力以好成績、好行為來討好爸爸和奶奶,尋求他們的肯定。
不可否認,母親懷胎十月,母子連心,再加上母親照顧孩子的時間通常比父親多,包括抱嬰兒、餵奶和換尿布等。在成長的歲月,兒女與父母的互動很多時按照「嚴父慈母」的文化傳統,代代相傳:「你再不聽話,爸爸回來會打你。」
即使夫妻雙方都外出上班,更多的媽媽仍會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來陪伴孩子、寵愛孩子。就事論事,爸爸往往更容易惹兒女生氣,導致他們越來越不願開口、參與家庭關係,甚至一走了之。與母親相比,父親的形象常常顯得較為冷漠、輕視、嚴厲、厭惡、排斥、反感,甚至缺席。可惜許多父親因為從小沒有經歷過慈父的愛,便一代又一代地在罪中受傷,甚至被摧殘。
野地的花
有一首歌,對我及我們全家而言,有着非凡的意義。
有一次,我和丈夫主中帶着十幾歲的兒子參加短期宣教,教小學生學英文。期間我們和其他來自美國的青少年們在畢業禮上唱了這首歌。主中的父親去世時,主中、兒子與我也在追悼會上合唱這首歌。在我初學鋼琴伴奏時也在一場家庭才藝表演中,我彈琴、主中獨唱此曲。很多時候,在公園傳福音或在支持小組中聚集時,我們也常常唱這首歌。許多次,我親眼看見或耳聞有福音朋友因這首歌而感動落淚,並因此走近了天父。
這首歌是天韻合唱團的《野地的花》,歌詞展現出天父如何看顧我們,以慈愛對待我們:
野地的花,穿着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
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一切需要,天父已經都知道,若心中煩惱,讓祂為你除掉。
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是全能的主,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男孩是未來的爸爸
《約翰福音》一章18節:「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詹姆斯•多布森博士在其著作《養育男孩》中,有一章專門探討「至關重要的父親」,並分享了以下研究成果:
從出生開始,父親與嬰兒之間就存在着不可否認的連結;出生後僅六週,嬰兒就能分辨母親和父親的聲音;到了八週時,嬰兒甚至能分辨母親與父親不同的照顧方式。
嬰兒天生具有尋找父親並與之建立聯繫的動力。當他們開始學說話時,通常會先說出「父親」這個詞,然後才說出「母親」。其中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
幼兒對父親需求的表達尤其明顯:他們會主動尋找父親,在父親不在時會詢問他的去向,當父親打電話時也會充滿好奇;如果父親允許,他們甚至會探索他身體的每一個部位。
青少年表達對父愛的方式更加複雜,他們與父親競爭,對抗父親的價值觀、信仰和管制。很多子女通常在父親過世後,才發現自己對父愛的強烈和持久,尤其是在這種需要已經無力滿足的時候。
多布森博士在書中列舉了許多關於父親對兒子一生所產生深遠影響的統計數據與故事。其中一位58歲男子的真實故事,關於父親的回憶至今仍讓人動容:
男子的父親曾是牧師,長年忙於事工與個人興趣,從未抽空參與兒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他不曾出現在兒子的體育比賽現場,也從未在課外活動中給予陪伴與鼓勵。他既不管教,也不支持。
直到高中畢業時,這位男孩已是學校橄欖球隊的主力後衛,球隊更晉級了州冠軍賽。他滿心期待父親能來觀賽,滿懷希望地懇求道:「你能在星期五晚上來嗎?這對我真的很重要。」父親答應了。然而比賽當晚,男孩正在場上熱身時,遠遠看見父親與兩位穿着西裝的男士走進體育場。他們站着聊了幾分鐘,隨後便轉身離去,未曾留下觀賽。
多布森博士回憶說,當這位男子訴說這段往事時,仍然淚流滿面。儘管那個夜晚距今已過去40年,但少年時被拒絕的失落與心碎,似乎仍然刻骨銘心。一年後父親去世,享年83歲。站在靈柩前,他哽咽地說:「爸爸,我們本可以一起分享那麼多的愛,但我從未真正了解你。」
親愛的朋友,你了解那位生你養你的地上父親嗎?你又是否真正認識那位創造你、永不缺席、慈愛到底的天父呢?祂仍在等待你回應祂的愛,請聆聽祂的聲音:「你們既為兒子,上帝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四章6節)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